11月18日尼尔森2015第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研究出炉,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整体为106,与第二季度相比仅下降1点,保持相对稳定。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三大组成部分也保持持平或略有下降。就业预期稳定在66%,个人经济情况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至64%。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至48%,该数据仍然仅次于这两年来最高比例,位列第二。尼尔森中国区总经理范奕瑾说道:“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深化,步入‘新常态’,消费者的需求也将不断成熟,达到新的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继续上升,商品和服务的资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获得,我们看到的是,有信心的中产阶级消费者正越来越聚焦于能够提高其生活品质的购买支出。同时,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和物流水平的提升有助于需求释放,并进一步推动增长。”
从城市级别来看,一线城市信心水平最高,尽管相比于第二季度下降了2点,仍然维持在110点的较高水平。三线和四线城市都为107点,其中三线城市下降了2点,但四线城市保持稳定。二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信心指数都为106。(尼尔森消费者信心指数通过综合分析消费者的“个人经济情况”、“就业预期”和“消费意愿”三个指标得出,以100为标准,高于100表示信心水平乐观,而低于100则表示相对悲观。)一级城市在发展和消费者信心方面明显领先。然而,其他级别的城市得益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物流环境改善,消费者信心有望走出上升态势。同样的,中国西部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表现出消费能力提升的迹象。
追求生活品质对一线城市消费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最高,这些消费者对于个人经济前景也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当被问及未来12月的收入预期,68%的一线城市消费者表示预期“好”或者“非常好”。同样,62%的一线城市消费者对于他们总体的个人经济情况持有乐观态度。虽然季度与季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波动,但一线城市消费者对经济情况的乐观态度有助于其消费意愿呈现长期上升趋势。在一线城市,第三季度的消费意愿从2013年的58%上升到2014年的61%再至2015年的63%,在两年内实现了5个百分点的稳定增长。“中国消费者在教育水平和事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他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让一线城市取得了极速发展,大城市的消费者日益成熟,并且追求高品质的产品。”范奕瑾说道,”我们看到,与健康和品质生活相关的品类近年来增长速度惊人,在未来几年,我们同样可以期待中小城市也会跟上这一发展趋势。”
当一线城市消费者被问及,他们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增加开支的类别时,提升生活品质和健康相关产品位居前列。其中,一线城市消费者增加开支意愿最强烈的类别是度假和旅行,接近半数(47%)受访者表示将在提升生活品质和健康相关产品上花更多的钱,其次是食品和饮料(45%),外出就餐位列第三(42%)。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企业可以顺应这种消费升级的趋势,优化针对成长中的小城市的战略,这将成为驱动其增长的一个引擎。
低线城市和西部地区呈现强劲的消费潜力
随着低线城市的不断发展,这些消费者的首要消费目标仍然集中于满足家庭生活的需求。53%的四线城市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今年花更多的钱在家庭日常开支上,这比去年增加了八个百分点。此外,农村消费者表示,在生活费用方面,他们计划花费更多的前两个品类分别是食品和饮料(50%的受访者)以及日常生活用品(50%)。尽管低线城市消费者的消费重点在于必需品,但发展潜力仍然是可预见的。44%的农村消费者预计将在服装上花费更多,相比于2015年第二季度增长了七个百分点。尽管只有10%的农村消费者希望花费更多在度假或旅行上,但是相比第二季度,仍然实现了三个百分点的增长。同样,低线城市在金融理财和投资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发展机会。
在二线城市,投资股市、基金和其他理财产品的消费者人数比例仅占三成,三四线城市低于20%。而一线城市消费者金融投资比例达到70%,由此可见存在很大增长空间。从投资产品类型来看,一线城市消费者投资股市和基金比例较高,而低线城市消费者以购买人寿或者意外险为主。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低线城市消费者将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为金融产品市场提供发展契机。
从区域来看,中国西部地区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这个季度增加了一个点至97点。北部地区稳定在104点,而南部地区下降2点至108点,东部地区略有下降1点,维持在116点。西部地区似乎受到“一带一路”政策(旨在通过提高制造行业的出口能力来提振需求)的积极的影响,连续两个季度实现两年来消费意愿最高水平。根据本次调研,西部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达到35,比2015年第二季度增加了3点。
虽然在可预见的将来,各个级别城市的消费者消费习惯会有所不同,但大城市消费者追求生活品质的诉求是显而易见的,低线城市的消费潜力也不容小觑。这样的消费趋势再加上基础设施逐步升级、物流链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完善,中国将成为一个更为强劲、健康、以消费主导的经济体。